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鉴赏 > 现代工艺品 >

黄文叡:波普教皇如何影响中国

时间:2012-07-18 11:32来源:中国高尔夫网络电视 编辑:rinoa 点击:
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
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
安迪·沃霍尔的毛泽东像。
安迪·沃霍尔的毛泽东像。
余友涵创作的《毛泽东》。
余友涵创作的《毛泽东》。

  黄文叡

  20世纪90年代,安迪·沃霍尔的一幅“桔色玛丽莲”头像在纽约苏富比以1700万美元成交,让艺术市场一时紧张起来。这位波普艺术“教皇”一生作品数量巨大,这次他离世后首次出现的拍卖高价,使其在市场上开始跻身于和毕加索、梵高等现代主义大师价值相当的地位。今天看,这只是沃霍尔作品进攻当代艺术市场的开始。

  2006年11月15日,纽约佳士得 “战后及当代艺术”拍卖中,一幅其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蓝色“毛泽东肖像”亮相。这是他自1965年投入影像创作后,再次回归绘画的首批作品,也是十几年来在国际拍卖会上露面的最优秀作品。在海外收藏家眼中,毛泽东是“既陌生又常见”的传奇人物,有一种无可抗拒的魅力。最终,香港巨贾刘銮雄以1.35亿港元竞得这幅作品,为自己在全球收藏界争得了更高地位,也让沃霍尔在亚洲艺术品市场上红极一时。

  对于沃霍尔的拍卖场极高单价案例,必须说,还是具有特例性的。他的作品数量非常惊人,不同创作年代、版别、系列价格有天壤之别。如果作为严谨的艺术收藏,就要严格回归作品的核心美学标准和艺术史意义,选择他数量稀少,具有重要史学价值的油画作品,以及版数相对较少,有重要学术研究支持的丝网印刷代表作,如毛系列、梦露系列、花、可乐和罐头系列,也包括个别死亡主题系列。如果只是为拥有一幅沃霍尔的作品,或者作为装饰用途,那么选择的余地就非常大。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人们在工业化刚刚开始造就的繁华现代都市中翻新精神世界。广告、杂志、电视、科幻小说、卡通漫画等造就了波普艺术的问世。波普艺术起源于英国,是英文“POP”的音译,即流行艺术、大众艺术,在1960年代鼎盛于具有浓烈商业气息的美国,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这时期的艺术家直接面对他们的日常环境,将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变换成艺术取材,非常大胆、放肆地张扬“艺术的平凡”。

  安迪。沃霍尔是这场艺术运动中公认的最重要代表。他“革命性”创作观念颠覆了现代人对艺术、文化的思考,甚至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至今人们的潮流观念和生活方式。那如何从纯艺术欣赏角度看其作品的重要性呢?

  他的作品首先是创作技法,然后是美学元素,即符号和色彩。

  20世纪60年代是沃霍尔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他运用丝网印刷法将摄影图象转换到画布上进行创作。其作品的主要形式和风格特征都与这种创作方法有着直接的联系。极大量的创作打破了一般人“艺术是崇高的”的传统观念。他还利用咄咄逼人的大众媒界宣传这些作品,消融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原本高高在上的价值观念一把拉了下来。

  沃霍尔善于捕捉最通俗、最浅显的日常标记和流行符号。他在作品中选择的都是美国和全球现代社会中一些永久性的标记和人物形象。罐头、可乐、手枪、塑料花、米老鼠、“猫王”、英女皇、玛丽莲。梦露、毛泽东,都被沃霍尔带进了艺术创作,以此证明生活和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艺术不再是少数人享用的。

  色彩也是沃霍尔作品的鲜明特征。在有代表性的好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色彩的层次有着一定的等级排列,既有核心基调,又互不争抢,加上对背景进行出色的单色调处理,使得整个作品的色彩构架非常恰到好处,这也需要艺术家非常敏锐的色彩感和丰富的丝网印刷经验。

  比如他的肖像题材代表玛丽莲·梦露和毛泽东中,绘画的“笔触”完全消失,色彩是通过高度的概括、取舍,体现出他用色、用形的果断,从而避免了个人情感和传统绘画对技巧的依赖。一种异乎寻常的“平面化”是沃霍尔作品的重要特征,传统西方绘画语言在他的作品中几乎完全失去了作用。

  20世纪90年代,沃霍尔在中国成为最为知名的波普艺术家,他的观念和创作形式也成为中国前卫艺术家反抗传统艺术权威,挑战社会规范的一种手段。中国艺术家不可能完全复制沃霍尔复杂的人格和其所属的美国文化,所以独创出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波普”。其中有几个值得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记录的代表,比如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把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工农兵图像,直接与最具商业意味的各种商标符号并置,是对消费时代的直接批判。王广义从沃霍尔那里学习了——尽可能剔除了所谓的“绘画性”,大面积的平涂处理,将作品平面化,色彩简单强烈,造成直接准确的视觉冲击。无论这些作品近些年在市场里过山车一样的价格表现,王广义和《大批判》系列都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绝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另外的中国波普文化代表包括魏光庆、余友涵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