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通讯员 杨雄林 苏报记者 晓 亮 穿过人声鼎沸的前厅,沿着长廊一路前行,跨进一扇紧闭的木门,就是“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室”。国家级非遗项目“苏裱”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范广畴师傅正在复制一幅清代画家王翚的《山水画》,几个学生围在一旁,细心聆听着他的教诲。 醉心“苏裱”,妙手重开《梅花图》 1936年出生的范广畴,19岁就进入了“苏裱”这一行当。说起当初为何迷上“苏裱”,范广畴说起了一桩旧事:当年,有次路过嘉馀坊的“谢根宝装池”,看见谢根宝师傅正在案上修复一幅破损严重的仕女画。没想到,过了几天再去看,仕女画竟焕然一新,让他震撼不已。于是,他对书画装裱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去了一家装裱店里帮忙,赚点零用。 直到1956年,“裱画第一生产合作小组”成立,老一辈的装裱艺人聚在一起为国家装裱高档古画,这时候他才正式入门,拜谢根宝为师,算是真正进入了“苏裱”这一行。眼勤手快的范广畴学会了左右手都能打浆糊的本事,合作小组里的老艺人都很喜欢他,经常找他帮忙一起裱画。 装裱是一项难度很高的技艺,经常会碰到一些难题。范师傅说起的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关于一幅石涛的《梅花图》。这幅画的材质属罗纹纸,当时已断成一条一条,像破布一样。一些装裱艺人看后都摇摇头,只有范广畴坚定地跟师傅谢根宝一口应承下来。范师傅根据画的笔意和纸的纹路,硬是让这一幅支离破碎的《梅花图》重新“盛开”。 “三顾”倾心,“出山”寻传人 “苏裱”技艺有着一套独特的工具,包括针锥、马蹄刀、棕刷、排笔、尺子等,有十几道工序,包括审视、托画心、托料、裁剪、镶复、砑装等,虽然工序不是很多,但是一幅字画视破损情况装裱好,往往少则个把月,多则半年,很考验耐心、毅力。 现在掌握“苏裱”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像范师傅这样有着精深造诣的更是凤毛麟角。但自从在刺绣研究所退休之后,范师傅就一直在家,像一名身怀绝艺的“隐士”。为了让这门技艺重放光彩、后继有人,造福那些尘封破损的书画精品,苏州博物馆负责人曾“三顾茅庐”,邀请范师傅出山主持苏博的书画修复工作,最终以诚心打动了他。2008年3月,范广畴正式来到苏博,现在他的身边已经有5位潜心“苏裱”技艺的年轻人了。但范师傅说,要学这门技艺,起码十年才能有所成。 尽管有了徒弟,但范师傅还是想找到一两位最有禀赋的学生。凭着传承“苏裱”技艺的一腔热血,他执着地行走在书画修复之路上。 桃花坞非遗名片 苏裱 “苏裱”又称“吴装”,以素静淡雅、挺拔柔软、选料优良、装制熨帖、整旧得法、形式多样、裱工精佳著称,是我国裱画的主要派别之一,自古就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之誉。 2011年,该项目被纳入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