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德已在深发工作了16年,他与工友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成为传承传统家具文化的一分子。
在深发家私公司,高元德是木工师傅中的“元老”。从1996年加入深发,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在这里以厂为家,度过了16个年头。高元德每天本分地工作,丝毫没有意识到,他是传承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奇迹”的一分子。 因为学历低,加上对故土的依恋,高元德和家人始终没有机会甚至不敢去想成为“深圳人”。16年“漂”在深圳的日子,他的一双儿女渐渐长大、走入社会,他也由年富力强的青年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他有着期许,也有不满意他想赶快还清在老家盖房子的钱,有时候又想把家里的房子卖了;他说到“儿子从小都是读"重点班",但高中毕业后却不读了,现在在外跑业务,每年只能见上一两次”时,脸上的表情很失落。 不过,如果问他喜欢不喜欢做木工,他会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很喜欢做这个事!”再问:“喜欢不喜欢深发?”他就用反问作为回答:“不喜欢我会在这里这么久?”只不过,“将来还是要回家去的”,他的心里,深圳只是一个长长的站台,他的家,在温州。 远走他乡学当木工 高元德有着如同他工服一样的质朴气息。让他讲讲工作,他会一再表示真的没什么。其实,在深发做了16年的木工,高元德很“资深”。细究起来,他与红木家具和这份职业的缘份更早1989年,他的三弟在惠州做木工,三弟觉得这门手艺有意思,赚的钱也比在家种地多,就回家叫上他一起出去。那时候,高元德的儿子刚刚一岁,为了照顾好妻儿,他就带上老婆儿子一起开始“南漂”生活。 要成为红木家具的木工并不容易。以前有句老话,叫做“三年出徒,五年成师”,说的就是木工学艺周期长,要付出很多的汗水与心思。腼腆的高元德不太愿意跟记者说起做学徒时的往事,但他的话很自信:“多长时间能学会?要看努不努力,也要看天分。” 传承千年榫卯工艺 当下红木家具的木工很抢手。中国传统家具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红木家具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高端市场上备受追捧。榫卯结构是传统红木家具的“灵魂”,它是指整套家具不用一根铁钉,通过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的组合,便能让家具牢固、稳定地使用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要依靠技能高超的木工来完成。榫卯结构堪称人类轻工制造史上的奇迹,现在,这个奇迹要依靠“高元德们”传承。 但在高元德看来,这只是一个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技能。在车间里,他和同伴们将开好的木料进行磨砂、制作、组装,一些经典的款式,他们甚至连图纸都不需要16年间,这些流程自然得如同风吹过树梢一样,刻在了他们心上。 见证观澜发展变迁 在观澜大和社区,也就是深发家私公司所在地,高元德度过了他最美好的年华。说他以厂为家,一点也不夸张。他的妻子高海燕同在深发工作,一家人都住在公司的职工宿舍里。伴随高元德一路走来的不仅有一对慢慢长大的儿女,还有身边时刻发生的变化。 像所有的“见证者”一样,一提起当年初到这里的情形,高元德的情绪就会很激动。“那时候,厂子周围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旁边就是山,只有一条小道通到外面。现在,工厂门前就是大马路,周围的房子也多得如同雨后春笋,变得热闹繁华起来。” 但是他们一家人对深圳并不太熟悉。业余时间,不是在宿舍里看看电视,就是和工友们一起乐呵乐呵。女儿一下班就会跑回来,陪着父母一起吃饭,宿舍里就一下子热闹温暖起来;逢年过节或假期,一家人的选择就是回老家。 盼望以后回到老家 夫妻二人,最挂心的就是儿子和女儿将来的路怎么走。 女儿是在惠州出生的,从小跟着父母在外“漂”,和儿子一样读完高中就不读了。提起儿女,高元德总是觉得很遗憾儿子上学时原本功课很好,女儿现在在附近一家公司当文员。他觉得儿子和女儿都很聪明,应该有更好的工作与生活。 当年先出来“闯荡”的三弟已经回到老家。去年他让三弟帮忙把老房子推倒重建了一栋小楼。因为钱不够,加上一时没人住,现在还没装修。一家人希望赶快再存些钱,把借的钱还上。有时候,他又觉得对那房子的格局有些不太满意,想把它卖掉。不过,这个想法已经被全家人否定了。 谈到今后,他说“还是想回家”,尽管回家的时间因“没有存到够用的钱”而显得漫长、模糊…… |